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 > 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07-16 08:39:11
小学数学教案(集合15篇)

小学数学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经历探索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增强学生讲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26+41= 19+41= 56+28= 83+12= 75+11= 75+21=

67+21= 72+15= 45+24= 58+42= 57+17= 48+37=

2、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

35-20=

35-2=

36-8=

二、探究新知

1、获取信息,理解题意。谈话: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页的例2内容,说一说从图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专线大巴票价:48元,普通快客票价:65元,动车票价:54元)提问: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2)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

2、尝试解决,探究算法。(1)两位数的不退位减。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呢?生:用减法计算,列式65-34.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道题中的减数既不是整十数,又不是一位数,应该怎么计算呢?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汇报。生1:先算65-50=15,再算15-4=11。生2:也可以先算65-4=61,再算61-50=11。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减数54分成50和4两部分,然后从被减数65中先后去掉50和4,在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2)两位数的退位减。师:怎么解决第二个问题呢?生:列式65-48.师:请根据刚刚的口算经验,尝试算一算65-48是多少,并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然后尝试填写下列:先算65-(

)=(

再算(

)○(

)=(

生:把48拆分成40和8两部分,从65里分别去掉40和8。可以先算65-40=25,然后再算25-8=17,也可以先算65-8=57,然后再算57-40=17。学生根据讨论填空。(3)比较算式。

师:观察上边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减去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不退位,计算时直接个位数减个位数,十位数减十位数;后者退位,计算时不能直接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6题。以开火车的方式完成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完成“练习二”第7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后填空。(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接力赛。

老师给每一组的第一个同学一个数字,后面的同学每人给一个运算符号和一个数字,第一个同学把数字告诉第二个同学,第二个同学根据第一个同学的数进行计算,然后告诉下一个同学结果,以此类推完成接力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一般把减数看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从被减数里依次减去整十数和一位数。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2

一、自学导航

活动一:认识简单的横向条形统计图

1.○□○〓△□〓□〓□△○□△○△□△〓〓△

2.画一个统计图

3.○有( )个

□有( )个

〓有( )个

△有( )个

4.( )最多,( )最少,( )与( )同样多。□比△多( )个,□比○多( )个,○比□少( )个,○比△少( )个。

活动二: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调查全班同学喜欢红色、黄色、绿色和蓝色各有多少名同学?

2.学习小组四个同学比较一下,哪个同学的记录方法你最喜欢?

3.在数学书P86上的表格涂一涂。

4.说一说,你一共调查了( )名同学,

喜欢( )色的人数最多,喜欢( )色的人数最少。

活动三:

1.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

A.喜洋洋灰太狼

B.家有儿女

C.猫和老鼠

D.天线宝宝

2.调查你们大组成员,喜欢这四种节目的同学有哪些?

3.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说说你的方法。

4.喜欢哪种节目的人数最多,哪种最少?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数据的收集及过程,进一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2.能力目标:体验通过统计结果,进行判断与决策的过程,能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3.情感目标:激发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合作交流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预习、质疑,看书买气球内容,完成学案活动一至活动三,教师下组指导看书,了解各组学习情况,重点指导学困生。

二、交流展示

交流5分钟,重点交流不会的知识点。

展示25分钟,每组根据任务大小派出若干名同学展示学案的活动一至活动三的内容,其他同学认真听、认真评,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点评。

注意,点评时关注易错点:

1.

2.

3.

4.

完善导学案2分钟。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在探索的过程中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体会探索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第一关:奇妙的宝塔

1、出示题目:1×1= 11×11= 111×111= 1111×1111=

2、观察与发现:

让学生观察前三个算式的因数与他们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3、运用规律快速说出答案:

让学生根据发现 ……此处隐藏12030个字……的因数是1,最大的是9,??)

7. 试一试:你能找出15的全部因数吗?找完后交流,说一说15最大的因数是多少,最小的呢?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找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有序思考”的方法,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8. 小结: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用乘法依次一对一对的找。这样有顺序的给一个倍数找因数,好处就是不重复、不漏找。

(三)练习深化。

1. 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现在看看谁找得快,请同学们把课本第9页的1、2题做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

投影展示一名学生1、2题的结果,让学生说一说,集体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练一练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并具有一定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2.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用拼长方形找因数的方法,现在能不能在小方格中画出长方形找因数呢?请把第3题做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让1名学生到黑板上的小方格中画,并把因数找出来。

学生做完后,看看到黑板上做题的同学做得对不对,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练一练活动,利用数形结合进一步体会找因数的方法。)

3. 投影:48名学生排队,要求每行的人数相同,可以排成几行?

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一下。

班内交流:(每行8人可以排成6行,也可以每行6人排成8行。每行12人可以排成4行,也可以每行4人排成12行。每行24人可以排成2行,也可以每行2人排成24行。每行48人可以排成1行,每行1人排成48行。还有一种,每行16人可以排成3行,也可以每行3人排成16行。)

思考: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排队法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教师对学生及时提出表扬: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利用找因数的方法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

(设计意图: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找因数的方法。)

4. 游戏:好朋友互报学号,分别找出对方学号数的全部因数,比比谁能有对有快!

(四)当堂检测。

1、找一找,填一填。

1 2 4 7 8 12 16 24 32

24的全部因数 32的全部因数 既是24的因数也是32的因数

2、说一说下面的数各有几个因数。

()个( )个()个 ()个 ( )个 ( )个

(设计意图:当堂检测,了解目标达成情况。)

(五)总结与评价。

这节课你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了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培养了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找因数的方法一般是按乘法算式来找的,可是在找的过程中容易漏掉几个,所以必须强调要有序思考。

小学数学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组织学生探讨,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的应用意识。

2.使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取商的近似值的不同情况,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感受商的近似值的现实意义,结合生活实际正确地选择“进一法”、“去尾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昨天老师去逛超市。花10元钱买了3斤苹果。谁能告诉老师苹果的单价是多少呢?

板书:学生的列式计算。引导学生说出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得近似值。

设计意图:除了让学生在体会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更要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实际,又服务于生活实际,体验学习探索成功给学生带来的愉快。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出示例12(1):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

①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预设:生1:2.5÷0.4=6.25(个)

生2:2.5÷0.4=6.25(个)≈6(个)

生3:2.5÷0.4=6.25(个)≈7(个)

②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及理由。(小组汇报)

预设:

生1:瓶子需要整个数,不能用小数表示。把6.25个用“四舍五入法”约等于6个。

生2:6个只能装0.4×6=2.4(千克),不够装应需要7个。

③教师概括。

师:两种答案哪一个更符合生活实际?(第二种)

师:像这样,在实际生活中,将6.25中的小数点后面的尾数舍去,向个位进1,这种求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2.再来看看王阿姨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出示例12(2):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①先独立思考。

预设:生1:25÷1.5=16.666……(个)

生2:25÷1.5=16.666……(个)≈17(个)

生3:25÷1.5=16.666……(个)≈16(个)

②全班交流答案,组织学生讨论,强调以理服人。

预设:生1:盒数应取整数,把16.666……(个)用“四舍五入”法应进1,约等于17个。

生2:但实际包装时,17个礼盒要用1.5×17=25.5(米)的红丝带,丝带不够包装,应是16个。

生3:16个礼盒用了1.5×16=24(米)红丝带,剩下1米不能再包装一个礼盒,所以只能16个。

③教师概括。

师:我们应取哪种呢?

师:像这样根据实际情况,将16.666……中小数点后面的尾数去掉,这种求近似值的方法叫做“去尾法”。

(三)教师小结:看来,“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只适用于一般情况,在解决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有时要多一点,即“进一法”;有时要少一点。即“去尾法”。这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商的近似值实际应用。(板书)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第一关:试一试

第二关:比一比

第三关:选一选

第四关:说一说: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商的近似数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一般情况下采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数。)

六、板书设计:

商的近似数

10÷3= 3.333···(元)≈3.33(元)四舍五入法

2.5÷0.4 = 6.25(个)≈7(个)进一法

25÷1.5=16.66……(个)≈16(个)去尾法

《小学数学教案(集合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