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 > 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12-05 12:09:15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范文7篇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范文7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课题: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八册)

授课教师:王晓华(六里坪镇财神庙小学)

教学内容:教材第48、49页的例1和例2,练习十一的第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已有加法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并概括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加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和归纳出加法交换律。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过程

一、课题提示

我们学了几年数学,几乎每天都与加法打交道,谁能说说什么是加法吗?今天我们学习加法的意义。(板书课题:加法的意义)

二、教学新课

(一)、教学加法的意义。

1、出示例1。学生读题,指名说已知条件和问题,老师画线段图。

2、独立解答。指名学生说自己所列的算式及其得数(在图下板书)然后问: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3、引导看线段图,老师辅以手势说明,我们用加法把137和357合并成了494这一个数,可见加法是一种运算。加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呢?

4、说出式中的各部分的名称。什么是加数?什么是和?

5、刚才的加法中,加数中不含0;如果含有0,得多少呢?举例:7+0=7,0+7=7,0+0=0。…,得出结论,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看例1线段图,刚才我们求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如果要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还可以怎样列式?

2、为什么用加法算?

3、比较两个算式有什么样的关系?(板书:在两个算式间画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如果其他任意两个数相加时,交换一下两个加数的位置,相加的和是不是也不变呢?

5、出示例2两组式子,引导学生比较。讨论:两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归纳并板书加法交换律。

6、加法交换律除了用文字语言进行叙述外,还可以用字母写成的式子来表示。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怎样表示加法交换律?

说一说a和b分别表示什么?比较一下文字叙述和字母表示的式子,哪一种简明好记。

7、巩固练习:教材第49页的“做一做”。(出示小黑板)

(1)填空。

①把两个数合并成( )个数的( ),叫着加法;相加的两个数叫做( ),加得的数叫做( )。

②86+124=( )+86 ( )+25=25+a

③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它们的( )不变。

④418+382=382+418,这是应用了加法的( )律。

⑤一个数加上( ),是原数。

(2)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任意两个数的和,一定比这两个数大。( )

②下面哪些算式符合加法交换律?

430+270=280+420( ) 28+a=a+28

570+250=250+570( ) 40+30+10=40+10+30( )

③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加法交换律写成:a+b=a+c。( )

8、想一想,我们以前在哪里曾经用加法交换律?(加法验算)

三、课堂小结

说一说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四、作业布置

练习十一的第1、2题。

附板书:

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

例1(略) 7+0=7 0+7=7 0+0=0

(画示意图)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137+357=494(千米)

137+357=494(千米) 137+357=357+137

加数 加数 和 18+17㈡17+18

答:(略)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a+b=b+a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百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对10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形成一定的计算速度。

2、以解决问题为依托促进知识的系统化,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

3、在经历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对知识有新的认识、提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炼信息:

1、谈话引入:老师想问小朋友一个问题,平常你们喜欢到哪儿去玩?能不能把高兴的事说出来听一听?

2.出示课本插图,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这是一幅“儿童乐园”图,从图中你能发现什么?(或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主要景物——飞天轮、龙船、蹦蹦床、电瓶车。(或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几个主要活动——有的小朋友在坐飞天轮,有的小朋友在坐龙船,有的小朋友在跳蹦蹦床,有的小朋友在开电瓶车。)

(2)A: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字信息?

引导学生发现开展几个主要活动的人数——坐飞天轮的有23人,在坐龙船的有16人,跳蹦蹦床的有15人,在开电瓶车的有6人。

坐飞天轮的有23人是情景中以文字叙述方式告知的,开电瓶车的只有6人,以上两条信息学生很容易发现,也不会产生意见分歧。但由于坐龙船的16人拥挤在一起,跳蹦蹦床的15人在排列上没有规律,因而学生对这两条信息的发现可能会有意见分歧,此时,教师就要指导学生阅读,使学生感悟正确的阅读方法,以便形成正确认识——从左到右依次数出坐龙船的16人;把跳蹦蹦床的同学分成几个小的区域,分别去数,然后相加,或依次数出每个区域中的人数。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反思:在数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或开始为什么没有数正确)——要有正确的数数方法,要仔细数,不重复也不遗漏。

B:你还能发现哪些数字信息?

引导学生发现:现在是下午4时;有的小朋友在买饮料,能知道各种饮料的价格;有的小朋友在买票入场,因为身高超过了1米。

二、师生合作,探究学习:

(一)统计信息,提出问题:

1、看来,图中的信息还真不少,怎样才能记住这些信息?(或怎样才能记住每个 ……此处隐藏3751个字……更改23页第4题变成6个人,左边2个人,右边4个人,问题是怎样就公平了?以全班讨论的形式完成这道关于6的组成。

【设计意图】在猜一猜和对口令中巩固新知,复习2~5的组成。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突出数的特点,有时可以平均分,有时不能平均分。

(四)全课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数的分与合,还学习用符号表示数的分与合,你觉得在哪方面有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本课题教时数:本教时为第7教时备课日期8月31日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提高分析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

二、教学新课

二、 巩固练习

三、小结

四、作业

1、解答应用题。

学校舞蹈队有32人,合唱队的人数是舞蹈队的,合唱队有多少人?

一人板演。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

2、引入新课

1、教学例3

(1)读题,说明条件和问题。

问:题里哪个月份的产量与呢个月份的比?要先画哪个月份产量的线段?(画线段图)表示五月份产量的线段要怎样画?(画线段图)增加的台数是哪个数量的1/5?要求什么问题?指的线段上那一部分?(在线段上表示)

(1)讨论:这道题例哪个数量是单位1?为什么?哪个台数是四月份台数的1/5?

要求五月份比四月份增产多少台可以怎样想?

(学生看着线段图,自己先试着说一说。)

指名学生口述。

(2)按照这样想的过程,列式计算。

(3)小结。

2、教学试一试

问:告诉我们什么条件?现在的价钱比原来降低了是指降低的价钱是哪个数量的?要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哪个数量是单位1的?

解答这道题可以怎样想?

学生练习。

问:数量关系式什么?为什么用原价乘就是降低的价钱?

从上面解题的过程可以看出,解题学习的应用题也和前一节课一样,关键式先确定单位1的数量,接着要弄清与题里几分之几对应的式什么数量。这些数量之间的关系就是单位1的量乘几分之几就等于与它对应的数量。

1、练一练1

2、练习三7说出单位1的量

把数量关系填写完整

3、练一练2

口述思考过程。提问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4、练习三10

口答算式和结果。

为什么用求枣子比栗子多的吨数?

5、练习三12

练习三8、9、10

板书:单位1的量几分之几=对应数量

课后感受

充分借助线段图使学生理解此类应用题也是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个别同学要加小灶.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合作能力。

3、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对称现象

教学难点:

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

课件、各种对称的图片,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猜一猜、激趣导入。

老师:在这花儿盛开的季节里,昆虫们欢快的飞舞着,看!它们向这儿飞来了,不过它们只有半个身影。它们说:“只要你猜对它们是谁,它们就会出现。”

老师:请你猜一猜它们分别是什么?(课件出示:蜻蜓、蜜蜂、蝴蝶的半个身影,让学生猜一猜,猜中的就出示昆虫的另一半。)

老师:同学们真棒!那你们仔细观察这些昆虫,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两边都是一摸一样的。

老师:像上面的左右两边都一样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对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更多对称的知识。

观察、感知,互议自己的发现。有的同学从图案的形状上观察出对称的特点。

汇报自己的发现:这些图形的两边都是一样的。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轴对称图形。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剪一剪 ,教学教科书29页例1

(1)老师示范,先将一张纸对折,再画一画,最后沿画的线剪。打开是一件上衣。

(2)学生模仿,做一个剪纸。学生动手剪时,老师:用剪刀时注意安全,不要伤到自己的小手。

完成后观察这件上衣有什么特点?(是对称的)

(3)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剪对称图形的?

(4)展示学生剪的作品。(把优秀作品贴黑板)

老师:同学们剪得都很漂亮,在对称图形的中间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所有图形的中间都有一条折痕。

老师:对,这些图形中间都有一条折痕,这条折痕把这个对称图形分成了左右(或上下)完全一样的两部分。那咱们能给这条折痕起一个名字吧!这条折痕在数学王国中叫做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翻到教材29页,拿出剪刀、长方形纸,照样子剪一剪,剪好后展示自己的作品。

刚才我们发现图片里都是对称的图案,能不能通过我们的小手也来找一找对称图形呢?

2、折一折

(1)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先左右对折,打开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左右对称)再上下对折,又发现了什么?(上下对称)

(2)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上下对称,左右对称,对角也对称。)

(3)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折一折,你又有什么发现?(不管怎样对折,都是对称的。)

教师小结:通过对折,我们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都是对称图形。

老师:先用直尺标齐,再用虚线画出对称轴。

学生自由发言。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29页,做一做。

图形中哪些是对称的,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2、下面的字母、数字和汉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1 2 3 4 5 6 7 8 9

3、教材第33页练习七第1-3题。

四、回顾整理,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2、师小结:同学们都说对称图形很美,是啊!只要我们用眼睛仔细去观察,用双手去创造,就能用对称图形把生活装扮得更加美好!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范文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