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模板锦集六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教案 篇1一、为了终身读书人
1.“唯一而且最重要的”。
高度认同《朗读手册》。下面是一些深深打动我的句子及统计数据。虽然他说的是美国的事情。但本质意义上的教育问题是无国界的。吉姆·崔利斯当年所操心的,就是中国目前所遭遇的。
几乎在每一个热爱阅读的班级中,老师都定期地给学生们朗读。(第7页)
82%的受刑人员都是辍学的学生。
低识字率阶层中的受刑人员,是一般人中受刑人员的两倍。
60%的受刑人员是文盲。
63%的受刑人员是累犯。
为什么这些学生会辍学离校呢?因为他们不会阅读——这影响到成绩单。改变毕业率,就改变了入狱率,也就改变了整个国家的风气。一个国家的高中毕业率愈高,入狱人口就愈少。
因此,由常识可知,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我们要在它们消灭我们之前消灭它们。(第16页)
学校的教学目标应当是培养终身的阅读者。(第18页)
全世界最好的准备学力测验的方法就是,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在床边读书给孩子听。如果孩子觉得这是个美好的经历,他们就会开始自己阅读。(第25页)
我们要向广告商学习,采用他们的诀窍,销售一种名叫“阅读”的商品。(第28页)
吉姆·崔利斯以为:为了孩子成为终身读书人,为了让更多的美国公民成为“阅读”这一特殊商品的终身消费者,朗读是最好的广告——“唯一而且最重要的活动”。
2.诵读,对语言敏感的葆有和培养。
为了推销“阅读”这一特殊产品,如果朗读是广告的话,那么诵读,经典诵读,无疑是广告中的精品。
也许大海给贝壳下的定义是珍珠,也许时间给煤炭下的定义是钻石。
如果自然听到我们所说的一切知足的话语,江河就不去寻找大海,冬天就不会变成春天。如果她听到我们所说的一切吝啬的话语,我们有多少人可以呼吸到空气呢?
这是纪伯伦的《沙与沫》。
天对地,室对家。落日对流霞。
黄莺对翠鸟,甜菜对苦瓜。
狗尾草,鸡冠花。
白鹭对乌鸦。
村前种果树,塘里养鱼虾。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这是亲近母语经典诵读教材里的“晨读对韵”篇。
各位听了是否动心,是否有立刻去读去诵的冲动?如果有,恭喜自己,因为你对语言还保有一份敏感,而对于语言的敏感,乃是教师必备的第一职业素养。
儿童对语言是天生敏感的,是这种敏感引导着他学会了听懂话语,学会说话,是这种敏感性使他迫切要求成人为他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尽量新鲜尽量丰富尽量美好的母语的滋养。所以,如果我对语言还存有一份敏感,既说明是拥有起码的教育学素养,也是我童心犹在的证明,我的精神食欲还很强健的证明,我的生命力依然青葱茁壮的证明。我应当为自己感到庆幸。
二、日有所诵,对天赋之门的叩启
1.具体做法。
连续性是教育的第一原则。我们今天的教育行动,既要着眼于孩子的过去,也要着眼于孩子的将来。这样我们的活动才有可能是完整的有效的。鉴于这一原则,向大家汇报一下自己在过去三年来做的事情。
每天10分钟,习惯成自然;连续反复的活动,是对天赋之门的叩启。《新编365夜儿歌》《儿童诗歌100首》《神奇的窗子》《用绳子牵着的月亮》。现在是三年级下学期,我们现在才开始让孩子背唐诗:“3+2”,每周三首唐绝句,两段泰戈尔《飞鸟集》。宋词啦、元曲啦、世说新语啦、语选啦……还有泰戈尔、纪伯伦我们都会背到的。
这是一道缓坡。正因为是缓坡,才能让孩子爬得高,行得远。
2.诵读的好处。
(1)还母语教学以简单朴实,还童年以轻松快乐。
基本取消家庭书面作业。还在一年级,我的语文课,除了识字、写字,全做朗读指导。组词、造句,从来不做。为什么能够这样?是日有所诵让我们师生有恃无恐。
诵读和教学的良性循环为什么能够实现?因为我们给孩子的诵读材料是童趣盎然、浅显好玩的。如果背诵材料是远离儿童趣味和儿童生活的,是艰深晦涩的,就好比在他们刚能喝奶的时候,让他们啃骨头,这样做只能让他们对食物充满恐惧。
(2)深层阅读实现修身养性。
诵读就是深层阅读。背不下,不是因为头脑笨,而是因为心不静,不够聚精会神。既然非用心不能记诵,那么不间断的记诵,就是炼心的过程。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天长日久,积累的是语言,培养的是诗性,也是定力和静气。
光有智商是靠不住的。什么叫智慧,就是对应当做和必须做的事情专心致志。背诵就是炼心,就是修戒定慧,就是培养聚精会神的能力。当他聚精会神,他便融入对象,吸取对象,成为对象。就这样兴致盎然地一路背下来,或早或迟,或深或浅,所读所诵,都将内化为他们的精神气质。
三、诵读的力量来自哪里
1.语言是物质环境。
借着诵读,反复作用于儿童眼睛、耳朵、大脑、心灵的是什么?是语言。
语言的力量何以如此强大?因为语言是一种物质环境。
因为语言代表着为了社会生活的利益经过最大限度改造的物质环境——在变成社会工具时,物质的东西已丧失它们原来的特征——所以,和其他工具比较起来,语言应起更大的作用。通过语言,我们间接地参与过去人类的经验,因而拓宽并丰富了目前的经验,使我们能运用符号和想象去期待种种情境。语言能用无数方法把记录社会结果和预示社会前景的意义凝缩起来。自由参与生活中有价值的东西,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不识字和未受过教育几乎成为同义词。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2.儿童认知的特点是心灵对于环境的吸收。
为什么物质环境的作用如此强大?因为儿童认知就是心灵对于环境的吸收。
6岁以后的学习,越来越多的是有意识的学习,是用头脑学习。
6岁以前的学习,更多是无意识的学习,是心灵从环境中汲取生长必需的阳光和雨露。声、色、光、形的刺激,苦与乐,爱与痛的体验,尤其是母语源源不断的滋养,与他成长中的小小的躯体发生了奇妙的精神化学反应,知识和体验,不仅进入他的大脑,而且促成大脑的发育。3~6岁,儿童开始对经历的事情有所记忆。3~6岁的儿童处在语言发展的词汇爆发期。这个时候,孩子对于母语的吸收能力是异乎寻常的旺盛。新鲜丰富的语言就是滋养大脑和心灵的新鲜丰富的营养,仅仅日常生活语言是远远不能满足儿童对于母语的需 ……此处隐藏6352个字……好处。
时序法: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描写景物。
空间法:就是按照空间顺序写景物。如《济南的冬天》写雪后的山景,就是从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依次描绘了秀美的雪景。
移步法:是依立足点和观察点的转移来写景物的方法。
分类法:按照自然景物不同类型分别描绘的方法叫分类法。如《春》分别通过“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景物描绘了大地回春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
4.了解线索的作用
所谓线索,就是贯串在整个叙事性文艺作品的情节发展中的脉络。在一般的记叙文中,线索的作用是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繁多的材料由记叙线索贯串起来,将文章组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每一叙事作品都有一条或一条以上的线索,但主要线索只有一条,其他线索则围绕主要线索来展开。记叙文中作者常以时间的推移或作者认识的发展为记叙线索来安排材料。这叫做“纵式结构”。
二、能力目标
1.了解“霍霍”、“绯红”、“广漠”、“苍穹”等词语的含义。
2.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细腻描写景物变化的写法。
三、情感目标
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对美好景色与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海滨仲夏夜》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抓住从夕阳落山不久到月上中天这段时间的光彩和色彩的变化,描绘了夏夜海滨特点的景色和劳动者闲适、欢愉的休憩场面,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二、结构思路
作者按时间的推移来写景色的变化,从不同角度来反映海滨仲夏夜的五彩斑斓的迷人景色。全文一共描写了三幅画面:第一幅画面的时间是“夕阳落山不久,以大海为背景,描绘了“霞光”、“星光”、“灯光”的耀眼光彩。第二幅画面为夜色降临后的海滩。第三幅画面为月光下、夜色中的海滩。三幅画面从不同角度描写了海滨仲夏夜的迷人景色,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对劳动人民炽热的爱。
全文共12个自然段,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3),描绘了从“夕阳落山不久”到“夜色加浓”这段时间里海滨仲夏夜的景色。
第二部分(4-7),描绘了在幽美的夜色中,海滨沙滩上“劳动者休憩、谈笑”的情景。
第三部分(8-12),描绘了从“月亮上来”到“夜深”这段时间里月光下海滨沙滩上“劳动者休憩、谈笑”的情景。
三、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仅以第一幅画面为例。从霞光色彩的变幻到启明星闪烁,从繁星满天到灯光映照,作者不仅抓住了色彩、光线的变化,更紧扣了“海滨”这一特定环境。借海浪写霞光,用蓝天衬托明星,海面上的灯火与天空的星斗辉映。具体而言,写晚霞,不是笼统地去形容“红霞满天”,而是着意写反照在海浪上的霞光,“又红又亮”写出霞光的色彩特点;“闪烁”“滚动”“消失”表现霞光映在波浪上不停地晃动闪光这个特点。写夕阳逐渐西沉的景物,着重写了长庚星。在直接描写星光之前,先写天空的变化,为长庚星的出现作铺垫。“高而远”“深蓝色”的呈现一片“肃穆”气氛的天幕作为长庚星的背景,把它映衬得更鲜明了。写长庚星,一是抓住它“最早出现”、天幕上只有它一个的特点,二是抓住它“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的特色。继而写“夜色加浓”时的景物,着重写灯光。“次第”一词用得准确,写出了许多灯光先先后后亮起来的特点。“尤其”一词强调描写的重点是“围绕在海港周围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其特点是倒映在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闪烁”,“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把灯光的特点写活了。写月亮的升起,则说它是“从那平静的大海里涌了出来”。这些都是海滨特有的景色,有别于其他地方。
四、联想与比喻
文章联想丰富,而且贵在自然,比喻恰当。联想常借助巧妙的比喻完成的,形象地显示景物的特点。如:“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作者由鲜红的晚霞联想到燃烧的火焰,通过比喻,将霞比作火焰,既写出了霞光的形态,又写出了它的动态。再如“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作者由又大又亮的启明星联想到悬挂在高空的明灯,然后通过比喻,突出启明星的特点。这些比喻不仅生动贴切,而且形象鲜明。
五、诵读教学建议
本文文质兼美,适于朗读,故可采用诵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反复育读中体悟文章描景绘物的美。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采用富有感情的范读或示范朗读声像带等作为“导读”,让学生体会、模仿,还要进行必要的指导,使他们掌握朗读的技巧,懂得重音、停顿、速度、语调等要领,并在反复诵读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艺术节效果。还可以配合画面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诵读。
教学重点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文,作者抓住“海滨”“仲夏”“夜”等景物特征,依次写了“夕阳落山不久”、“夜色加浓”、“月亮上来了”、“月亮升得很高了”、“月己经很深了”时的海滨幽美夜景。突出了特征,用词准确优美,比喻贴切生动。因此全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让学生体味文章绘物的美上。
教学难点
“一切景物描写都是人在描写,为描写人。”在文学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是为表现人物、烘托思想感情服务的。故本文的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文章自然美之中所蕴含的人的美、生活的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目的,让学生默读课文,并通过查检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二、朗读全文,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整体把握本文特色。
方式:可请学生朗读,也可由教师范读。
三、谈后讨论,引导学生从自身感受去回答,不必拘泥于统一答案,总体围绕“美”即可。
朗读前提示:读这篇文章的感受是什么?
讨论后教师总结:
这是一篇写景的散文,给人的感受是所描绘的景色像画一样美,而且这些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变化的。
四、下面我们再次默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一,看看本文依次描写了哪三组画面。注意要尽量选用文中的词语填空。
学生默读全文并做课后练习。(参见课文分析)
五、请学生任选一幅画面,用手中的画笔把画面再现出来。准备第二节课交流(谈谈画这幅画的依据是什么。)此环节考察学生对文章的把握、理解,同时发挥想象力。
第二课时
一、教师在观看全班学生的作品后,可挑选出各个画面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错误正确的都行,通过学生谈做画的依据分析、理解课文。允许学生在画中加入自己的合理的想象,表现出色彩变化及动感即可。学生做画及讨论。要求尽量使用文中的语句,语言简练,条理清楚。
教师总结画面的特点:动态的图画。通过霞光的色彩,光亮的变化及浪峰中的红光及白色的灯光所展现出来。
二、请学生朗读第1、2、3段,体会本文写景的特色。
三、学生在本上抄写精彩段落,完成点评。并用一段文字结合课文的实例归纳写作特点。
四、为同学朗诵自己摘抄的段落,并交流点评。